简言
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
逻辑的作用如同英文一般,是作为一种通用的“沟通语言”而存在的。逻辑重要,同时知识也重要。只有逻辑,缺少基础知识,则会言之无物。逻辑让知识与知识联结,进而接近真相。—— 个人理解
时间线
:::: tabs top-start
::: tab-pane 逻辑学
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逻辑学几乎同时在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三大文明古国产生。
中国古代逻辑称为“名辩”之学,战国时期由墨子开创,后期墨家完成的墨辩逻辑是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印度古代逻辑叫“因明”,“因”是推理论证的根据,“明”即学说。逻辑学主要诞生地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逻辑之父”,创立了“三段论”,逻辑学著作被汇集成《工具论》。
17 世纪初,培根通过其《新工具论》提出了系统的科学归纳方法,奠定了近代归纳逻辑的基础。
1662 年,法国出版了亚诺德和尼柯尔合著的《逻辑学或思维术》,将演绎、归纳、逻辑方法融为一体。本书出版标志着传统逻辑的基本定型。
17 世纪末,莱布尼茨提出了用数学方法处理逻辑问题的设想,为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的诞生开辟了道路。经过布尔、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学者的努力,到 20 世纪初,数理逻辑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19 世纪初,黑格尔提出了辩证逻辑体系。
20 世纪初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而来,语源出自希腊文,在希腊语中有话语、思想、思维、理性、规律、原则、本质等多种意思。
20 世纪 30 年代,数理逻辑完全成熟。
40 年代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广泛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
::: tab-pane 逻辑课
1902 年清朝廷规定:政科三年须开设逻辑课。
20 世纪初教育界将逻辑课纳入到正规课程中,成为大中学校必修课。
30 年代,苏联开启了对逻辑学的大批判,在当地大中学校都取消了逻辑课,中国国内一批受苏联影响极深的知识分子也掀起了对逻辑学的批判,他们宣称要用辩证法来打倒逻辑学,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影响到逻辑学在国内教育中的地位。
1946 年,苏联认为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应该要有自己相适应的逻辑,之后,苏联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逻辑形式,叫做苏维埃式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采用的是苏式逻辑。苏式逻辑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20 世纪 50 到 60 年代,中国高等院校的逻辑学课程叫“逻辑学”或形式逻辑,其内容就是传统逻辑,例如由教育部组织、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就是这样一部教材。
60 年代逻辑课程取消。专业队伍解散。
70 年代未逻辑课程在大中学校开始复苏,中国逻辑学会成立。
197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科分类,七大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逻辑学[^逻辑学学科],应用型学科都是建立在以上基础学科上的衍生学科。
[^逻辑学学科]:存疑。暂未找到相关证明资料,只是本说法流传度较高。另有其他版本基础学科中,包含哲学,另据 1998 年,逻辑学并入哲学的情况分析,或为哲学是基本学科,逻辑学并入哲学,导致出现七大基础学科包含逻辑学的观点。
1988 年中学语文教材再次删除逻辑课。
90 年代大学逻辑课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
1998年逻辑课被踢出至今 1998 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逻辑学列为哲学类三个专业之一。
2020 年 11 月 25 日,教育部答复全民普及逻辑知识建议:将加强逻辑学相关专业建设。
:::
::::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
详细信息 |
断言 |
用于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或信念。 |
抽象 |
一个断言表达的越不具体,该断言就越抽象。 |
歧义 |
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
价值判断 |
表达对事物评价的断言。 |
道德价值判断 |
表达对事物道德或伦理评价的断言。 |
修辞 |
具有心理上的说服力,但并不增加逻辑力量的语言。 |
论据 |
又叫“前提”,论据的任务是支持论题。 |
论题 |
当我们对一个断言进行审查的时候,即当我们探究断言之真假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论题。 |
论证 |
又叫“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断言,被前提支持的断言是论证的结论;论证不是解释,也不是说服。 |
解释 |
论据是用来解释一个思考者认为不需要支持的断言所描述的事件或事态。 |
批判性
批判性较弱的思考者传统上被称为诡辩家诡辩是一种以赢得辩论为目的的思维技巧它不管思维中是否存在问题,也不管相关的观点是否被忽略了。诡辩性思维的目的就是要赢。诡辩的思考者使用低水平的言辞和论证,使得不合理的思维看起来合理,使合理的思维看起来不合理。诡辩性思维是律师法庭原告和一些政客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人,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输赢而不是公正。他们利用思维技巧和诡计来操纵人们的情感和观点。
只要没有遇到批判性程度更强的思考者,诡辩思考者就能赢。批判性程度强的思考者不会轻易地被圆滑、诡辩的言辞和思维诡计所蒙蔽。批判性强的思考者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他们总是向着道德而努力,决不会做出利用或是伤害他人的行为。他们能对他人观点进行换位思考,尽管不一定赞同,但是,他们也渴望倾听别人的观点。当遇到更合理的推理的时候,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他们用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思考,不会用他们的思维来控制他人或者隐瞒真相(用批判性较弱的思维方式)。
概括
全称概括
全称概括涉及某个类中的所有成员。可以用“所有”和“没有”等语言来表达。
一个通过枚举归纳支持这些全称概括的等效策略是用一些特称语句作为前提。一个特称语句是关于个体事物或人的语句。
非全称概括
非全称概括只涉及某个类中的一些成员。可以用“一些”“大多数”“很多”“有些”“n%”等语言来表达。
n个A类物体是B。所有A都是B。
显然,任何具有这种形式的论证都可能有真前提和假结论。因为总是可能存在一个尚未被观察到的A,使得A不是B或者不具备特征B。即使n很大,也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注意,如果n包括了所有的情况,那么论证就会是演绎的。
真相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对真相的确认都要去检查别人所认定或推测所得的真相在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确认真相就是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
本体真相
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为本体真相,如果它确实是,那么必定存在于某处。本体真相的对立面是虚假的幻象。
逻辑真相
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它是我们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逻辑真相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融贯说是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相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融贯说如果想成立,必须依靠符合论,因为符合论更基础。但是,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基础并非是客观事实,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思想学说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谬误
谬误是概念或信念之间的一种无效关系的模式。它影响任何例示此形式的推理。
形式谬误
论证看起来是一种有效论证形式的实例,但依据它们的形式,事实上是无效的。形式谬误只影响演绎论证。
非形式谬误
非形式谬误涉及的错误是论证可能例示了某些错误的形式或内容。它们可能影响演绎论证或归纳论证,总是使论证不能为结论提供良好的支持。
:::: tabs top-start
::: tab-pane 相干谬误
简介
相干谬误是看上去前提和结论有关,但实际上不相关。这种谬误论证的前提只是在心理上、感觉上、情感上看上去好像支持结论,但其实并不支持。
分类
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通过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让人相信某些结论或者命题。
诉诸大众是通过唤起群众的情感,来赢得大众对结论的认同,这个谬误在政治和商业上是被滥用的。从众心理就是诉诸大众谬误的自我映射。
转移注意力
红鲱鱼^红鲱鱼谬误,是指故意引入与核心议题无关的信息或论点,以转移注意力、混淆焦点,从而干扰正常的论证过程。
虚假目标
稻草人^稻草人谬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故意曲解、夸大或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变成一个更容易被攻击的“虚假目标”,然后对这个被扭曲的观点进行反驳,而非针对对方真正的论点。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指在论证过程中,不针对对方的观点或论据本身进行反驳,而是通过攻击对方的个人特征、背景、动机、人格等来削弱其论证的可信度。
暴力威胁
暴力威胁指在论证时,不提供与结论相干的理据,而是把威胁作为确保结论为真的依据,利用恐惧等情感迫使他人接受结论
偏离命题
指在论证过程中,看似在回应对方的观点或讨论某个问题,但实际上提出的论点与核心议题无关,最终得出的结论无法真正解决原问题。
:::
::: tab-pane 不当归纳谬误
错误归因
错误归因指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中,错误地将两个事件、现象或变量之间的关联认定为因果关系,或者错误地认定某一事件是另一事件的真正原因。以时间先后为因果、乱赋因果、因果倒置、过度简化原因。
相关联的事物,或者时间在先都会得出“因果律”。但是,有关联不代表有因果,时间错置也会得出错误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用以描述世界的关系,因果律不是自然客体要遵循的,而是人要遵循的。
所有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因果律都是浮于表面的粗浅认知,都会在持续深入追究中土崩瓦解。人类的理性无法触及世界的本质,无法触及真正的因果关系。
如果世界没有因果律,人类根据因果律而建立的庞大知识大厦就成了海市蜃楼,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危机和信仰危机。
恶因导致的恶果,只能代表前后因果逻辑是正确的,不代表恶因或者恶果是正确的。
归因谬误是迷信的基础。暂缓作出因果关系的判断,直到排除了其他的解释,包括巧合,便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归因谬误。
诉诸无知
指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仅因某命题“未被证明为假”或“未被证明为真”,就错误地断定该命题为真或为假。
但是在现实中也有正确运用,如“无罪推论”。
诉诸权威
诉诸权威指在论证中仅依赖权威人士的观点或声明作为论据,而非基于事实、逻辑或实证证据来支持结论。诉诸权威的合理使用边界:权威具备公认资质、权威观点有实证支持、作为论证的辅助而非核心。
诉诸不当权威是指引用无关、虚假或利益相关的权威,因为某一领域的权威并不能代表在其他领域的权威。
轻率概括
轻率概括是指把偶然事件当成普遍情况。
:::
::: tab-pane 预设谬误
窃取论题、争议前提、复杂问语、虚假选言、例外谬误
偶然、复杂问句、丐题
分类
无根据预设谬误
无根据预设谬误是指论证依赖未被证实或明显不合理的假设,但未对其合理性进行检验。
复杂问题谬误
复杂问题谬误是指将多个问题合并为一个,隐含未经证实的假设,迫使对方接受隐藏的前提。
乞题谬误
乞题谬误指在论证过程中将待证明的结论直接或间接作为前提使用,形成循环论证,本质上未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其典型表现为"A 因为 A"或通过复杂前提链回归原论点。
虚假两难谬误
虚假两难谬误是指将复杂问题简化为仅有的两个极端选项,排除其他可能性,隐含“非此即彼”的虚假前提。
:::
::: tab-pane 含混谬误
简介
含混谬误是一类因语言表达模糊、歧义或多义导致的逻辑错误。这类谬误的核心在于,论证中使用了含义不明确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使得论证表面上看似合理,实则因语义混乱而无法有效支持结论。当同一论证中的同一词汇或短语在不同地方被赋予不同含义时,就会引发逻辑矛盾或误导性结论。
分类
歧义
一词多义谬误是指在同一论证中,对同一个词或短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含义,导致逻辑跳跃。
歧义、双关、重音、合成、分解
滑坡谬误、歧义、相关、混淆断定
:::
::::
简言
语录
现象分有无,语句分真假,推论分对错。
逻辑学本身没有断言过任何其他学科的结论。
趣事
:::: collapse-panel accordion
::: collapse-item 中国的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逻辑交锋”对话,不针对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故事场景为某学校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到会的有本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媒体记者。回答问题的是学校校长。
1、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一直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开了许多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
2、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开什么课程是学校的内政,外人无权干涉。
3、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开什么课、什么时候开、怎么开,学校都有长远规划。关于是否开逻辑课,学校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贯的。
4、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还处在发展阶段,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脚踏实地先学好政治、历史、语文,再考虑其他课程,决不能拔苗助长。
5、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和否定的。我们的各科总成绩已经名列全省第二。这足以说明我们是一个讲逻辑的学校。
6、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是一个负责任的学校。不开逻辑课并不等于我们不对学生负责。学校知道什么课程对学生有益,什么课堂对学生有害。我们自己最了解自己,没有必要听任外人的摆布。
7、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扬。
8、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最了解本校状况的不是你,而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开不开逻辑课,你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而他们才有发言权。所以请你不要再提这种不负责任的问题。
9、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逻辑并不能当饭吃,逻辑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10、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看看那些开了逻辑课的学校,不照样有学生闹事、罢课、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吗?我们没有逻辑课,但我们学校更安全,更和谐。事实胜于雄辨。
11、本校老师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作为本校的老师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明明就是吃学校的饭,骂学校的娘。你到底是站在学校一边还是站在敌对势力一边?
12、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逻辑不利于学生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看看那些开了逻辑课的学校,都是一盘散沙、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我们学校没有开逻辑课,结果我们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我们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13、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什么是逻辑?你懂逻辑吗?你提出这样别有用心的问题,你到底是什么目的?
14、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逻辑分西方逻辑和本校特色逻辑。我们的确没有开设西方逻辑课,因为西方逻辑不符合校情,只会毒害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我们是用本校特色逻辑武装学生的头脑。我们的思想教育课就是最好的逻辑课。
15、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去过我们学校吗?你了解我们学校吗?你在我们学校读过书吗?你既没有去过,也不了解,更没有在我们学校上过学,有什么资格提出这样的问题?
16、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们坚持学校第一、老师第一、学生第一的原则,我们把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反对任何损害学校、老师和学生利益的行为。这就是我们的逻辑。
17、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们还不是一个百年老校,我们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摸着石子过河。至于是否开了逻辑课,我们还在摸索之中。在时机成熟时,有关部门会酌情考虑你的提议。
18、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所学校开过逻辑课,但我们是所有古代文明当中唯一能延续至今的文明。这充分说明逻辑对社会发展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19、学生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你既然在这个学校读书,就要爱这个学校的一切,而不要挑三拣四。
20、家长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隔壁学校给了你多少钱让你在这里给我们学校抹黑?你这样做,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1、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隔壁学校连历史课都没有开,你咋不说呢?
22、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有本事你自己办学校开逻辑课呀。
23、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以我们目前的学生素质,现阶段还不适合开设逻辑课程。
24、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30年前这所学校全省排名在末位,现在已经排第二了,这难道不是巨大的进步?任何否定我们的成绩、对我们的成功提出质疑的人,你们那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25、学生家长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这么说是什么居心?什么企图?没有这所学校,你的孩子只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甚至街头流浪。没有学校,哪有班级?没有班级,哪有学生?逻辑重要还是学校重要?
26、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们应该为本校现代化的、宏伟高大的图书馆、体育馆、食堂、教学大楼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什么一小撮人总要盯着逻辑课不放?
27、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隔壁学校也没有开逻辑课,你怎么不说?即使我们开了逻辑课,你又会提出要开考古课、茶道课、瑜伽课。世上根本就没有开设了所有课程的学校。请不要求全责备。
28、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们这么大的一所学校,问题很多,校情很复杂,要管理好,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你以为想开什么课就能开什么课吗?
29、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不要再提出开这个课、开那个课的无理要求了。这会让学校陷入混乱。开设了逻辑课后,大家每天都七嘴八舌地辩论,局面将会失控。学校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难道你希望学校变成战场或者难民营吗?
30、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请你理解学校管理团队的苦衷与能力。管这么大的一所学校容易吗?除了他们,还有谁能把这所原来一片混乱的学校管得这么井井有条?你如果爱这个学校,就请别给学校添乱了。
31、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学校在下一盘大棋。我们有英明的领导、忠诚的队伍、长远的规划、正确的决策、坚决的执行。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一致,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没有任何人能阻止我们实现美好的目标。
32、家长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有时间,你可以在家里自己教孩子逻辑呀。作为家长,请先做好自己的事,不应该对学校说三道四。子不教,父之过。
33、学生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这就是我们的校情。别指望我们一天之内就改变一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它。
34、学生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这位同学就没有想到,虽然我们没有逻辑课,但我们的物理成绩在全市排在第一位。这都是老师们辛勤栽培的结果,你要懂得感恩。
35、学生家长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指责我校没有开逻辑课,你对我们学校不满意,那你全家移民到上海去呀?为什么还赖在这里不走?上海的学校更好。只不过,没有上海户口,你的孩子在那里只能当二等公民。
36、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逻辑并不是通过上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那些不认同本校理念的人,你无法通过传授逻辑让他们改变观念。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37、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本校在最近几十年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总是有人见不得本校的发展,看不惯本校的成就,三番五次提出恶意的质疑。但我可以郑重地告诉这些人:你们的痴心妄想将注定以失败告终。
38、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你的提问充满了对本校的偏见和傲慢,我们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无端的指责。
39、记者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作为媒体人,你们应该扪心自问,你们不去报道我们学校整洁的校园、宽敞的教室、敬业的老师、勤奋的学生,却总是想搞出是非。你们这样公平、公正吗?
40、提问:学校为什么不开逻辑课?
答:我们注意到了社会上关于逻辑问题的广泛讨论,我们也完全理解广大老百姓在这方面的诉求,本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探索。我们会遵循上级的指示,按照政府的规划、根据本校的情况,结合群众的需求、坚持六个原则、七个方针、八个维护、九个自信的路线,切实可行、有步骤、有组织、有力量、有方向、有措施地落实,做到不讲假话、不讲空话、不讲套话,在政治上保持清醒,思想上保持一致,立场上保持坚定,行动上保持统一,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将本校建成世界一流学校,不达目的,势不罢休!谢谢各位!
:::
::::
求知
拓展